国际化大都市能否按计划短期建出来?

2010年06月23日 17:14来源:报芸网张楠之
移动用户发送HNZB到10658000,订阅河南手机报。早报+晚报,每天一角钱。
  西安计划用10年时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,城市人口达1000万以上。西安市文明办、,提及到2015年,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,既要诵读唐诗、宋词,也要诵读歌德、普希金,要弘扬西安伟大的城市精神。(6月22日《华商报》)

  上帝说有光,于是就有了光。领导说有国际化大都市,就马上会有国际化大都市吗?

  倘若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,西安作为王朝的都城,曾经是名符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。那时的长安,之所以吸引了来自世界的商旅、游人,不仅在于其国力强盛、经济发达,更在于其开放、包容。今天的长安城的决策者们,显然也有梦回唐朝的梦想,但是,梦想虽好,却不可能一蹴而就,古长安繁华可是历代帝王和市民几十甚至上百年苦心经营的结果。而且,那时的长安城,有多少人会讲波斯语,有多少人会讲印度语?由于经商、交往的需要,肯定会有,但不会有一半那么多吧?

  经济的快速发展,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,使得很多地方领导越来越对自己手中的权力自信满满,以为任何一个美好的目标,都可以在短期内通过大规模投资和强力推进实现。这无疑是对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过于自信的表现。但是,社会发展自有其客观规律,是不以行政、财政强大与否为转移的。一个穿西装的人与一只穿西装的猩猩,虽然衣着上毫无二致,衣服内的两者在基因上也仅差2%,但两者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动物。一个城市能否被称作国际化大都市,绝不在于其有多少人口,有多少高楼大厦,有多少人会说外语。

  城市是市民的城市,市民能否树立“我是国际人”的强烈意识,能否“按照国际人价值导向和标准,产生‘国际人’的言行”,最根本的动力不是来自行政机关的压力,而是这种转变能否给他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。如果成为“国际人”仅仅意味着他要死记硬背500个繁体汉字、900句英语,他的动力何在?一个没上过几年学的小商贩,可以因处在边境口岸或旅游胜地,经常接待外国游客,而练就一口流利的外语――没有人逼他,而是他有凭此多赚钱的动力。

  一方面说要建成移民之城,一方面又认为“外来人口文化水平低、文明习惯差”,要求外来人口办暂住证前必须先在社区学校学习礼议,这一点哪里体现出了“国际化大都市”的包容心态?这分明是对外来的人口的偏见和歧视。以这样的心态,即使引进再多的“国际性人才”,对外国来客再礼遇有加,骨子里仍然是狭隘与偏见,“国际化大都市”如何体现呢?

  10年正好是主政官员的两届任期,但愿这仅仅是巧合,而不是纯粹的政绩工程。在行政力量仍然在城市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,在改变市民素养之前,决策者先要使自己更包容、更开放,更要让相关政策更包容、更开放。张楠之

责任编辑:许会增
counter

版权所有:河南日报、河南日报农村版、大河报、大河文摘报、大河健康报、河南商报、今日安报、今日消费、期货日报、漫画月刊、新闻爱好者所有自采新闻(含图片)独家授权报芸网发布,报芸网原创及论坛、博客等原创信息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;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,例: “报芸网-大河报”或“报芸网”。咨询电话:0371-65795752。

发表评论

查看全部
用户已登录

报芸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:豫B2-20040031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7212号

未经报芸网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

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